老山115号阵地,侦察班长杨兴忠紧紧趴在前沿观察所的堑壕中,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山头上隐匿的越军阵地。对于炮兵而言,他们是战争的“神”,而杨兴忠和他的战友们,则是这位“神”的眼睛,时刻保持警惕,不容片刻松懈。
1986年4月19日,杨兴忠到达了115号前沿观察所,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艰苦“猫耳洞”生活。老山地区位于云南省,是典型的亚热带雨林气候,夏季降水充沛,且时常连绵不断。当地的士兵们曾打趣说,这里一年四季分明,却只有两个季节:雨季和旱季。而当时正值雨季,天空总是阴沉,细密的雨丝像织网般覆盖大地。地面上湿漉漉的落叶和枯草,沾染了雨水的气息,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。相比家乡宁夏灵武的干燥和寒冷,杨兴忠很难适应这里的湿气和闷热。
杨兴忠生于1963年8月,1982年10月入伍。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优异的表现,他很快晋升为班长,成为部队中的骨干力量。1985年10月,正值杨兴忠即将退役之际,部队传来消息,战斗即将打响。杨兴忠没有退缩,反而说服了父母,毅然选择参战,南下支援老山前线。
展开剩余81%雨季的到来让堑壕和猫耳洞被大雨侵蚀,洞内积水如同洼地,沟壑纵横,泥泞四溢。湿气和热浪逼得战士们无法入睡,杨兴忠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“烂裆”,每次移动都像针扎一般刺痛,无法忍受。更有慰问团的人员感叹道:“换做别人,谁能忍受这种条件?即便给他一万块,他也不愿呆在这里!”
一万块的诱惑虽然巨大,但对于杨兴忠和他的战友们而言,这些并非他们奋斗的动力。背负着对祖国的忠诚,他们义无反顾地履行着作为军人的神圣使命,守卫着这片神圣的土地。
1986年8月的一个夜晚,天空中雷声滚动,突然袭来一场罕见的暴雨。雨点像倾泻而下的瀑布,击打在杨兴忠的脸上,湿透了全身。由于无法撤离,杨兴忠和战友们依旧坚守岗位,未接到上级命令的他们,继续保持警戒。暴雨不但没能击退敌人,反而让他们更加坚定了防守的决心。
在猫耳洞内,积水不断向洞口涌来。随着泥土不断被冲刷,洞口的泥土终于在午夜时分塌落,三人被困在了洞内。此时的杨兴忠感到呼吸困难,仿佛喉咙被堵住了,他摸索着找到一根通向外面的皮管,迅速将其吹通,顺利获得一线空气。紧接着,他将皮管递给了战友徐卫东和李建辉,一起维持生存。
经过一番紧张的营救,三人终于脱困,杨兴忠和战友们在生死关头展现了超强的意志力。营救的步兵战友赶到后,杨兴忠不仅为自己的生还感到庆幸,还立刻进入了作战状态,继续为阵地提供情报支援。
杨兴忠继续保持着警觉,沉浸在无尽的守望和坚守之中。一个夜晚,突然左侧的丛林微微摇动,杨兴忠敏锐的眼睛立刻察觉到不对劲。“今晚并无风,树枝为何会动?越军特工吗?”他心中暗自猜测。果然,越军一个排悄然逼近,他迅速拨通电话报告给步兵指挥所:“敌人排级兵力正在接近,请准备迎击!”
这个时刻,杨兴忠的观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他如同一位高瞻远瞩的“千里眼”,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在与步兵战友配合下,越军的偷袭最终被成功击退,战友们的精准反击也让杨兴忠欣慰不已。
1986年5月,老山的雨季逐渐北移,山中的植被变得更加郁郁葱葱。清晨6点多,杨兴忠刚上哨,就发现在敌方501高地的草丛中蹿出了一些黑影。他马上用望远镜观察,发现其中一名越军正扛着重机枪,似乎准备从背后发起一次偷袭。迅速调整目标后,杨兴忠通过电话指挥步兵火力,准确打击敌方。
通过不断的细致观察和实时战斗指挥,杨兴忠不仅在激烈的战斗中获得了无数战果,还为战友们争取了宝贵的作战时间。他屡次在敌人反扑时,凭借对战场的精确判断,及时调整火力修正,确保了自己阵地的安全。
1986年10月14日的“10?14”战斗中,杨兴忠再次发挥出色,他指挥炮火,精准打击敌军的火力点,帮助突击队顺利占领了目标高地。即便是在敌军疯狂反扑之际,杨兴忠依然没有放松警惕,不仅准确预测敌人的进攻路线,还利用炮火覆盖敌军,迫使其迅速撤退。
回顾杨兴忠在战场上的表现,他在仅一年时间内,引导炮火摧毁敌人重要火力点、阵地无数,成为了战友们口中的“千里眼”。在1987年12月退役后,他回到了家乡,继续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,荣获灵武市先进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,最终被评为宁夏“全区优秀退役军人”。
杨兴忠的传奇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勇,更在于他退役后依然秉持军人的责任感,以坚韧的品质,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。他的坚守与奉献,无疑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社会建设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——来源《闪光的年华》《银川日报》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配资-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-配资网大全-低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