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玛县位于大兴安岭的东麓,黑龙江上游的西南岸。西部和北部与新林区及塔河县接壤,南界黑河市的爱辉区和嫩江市,东面则与俄罗斯的施马诺夫斯克市、斯沃搏德内市及马格达加奇区隔江相望。该县的对俄边境线长达371公里,占据大兴安岭地区对俄边境线的近一半,也使其成为黑龙江省最长的对俄边境县份,隶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。
历史上,呼玛县与瑷珲的沿革相似。清朝光绪三十四年,设立瑷珲兵备道,并设一府三厅,其中包括黑河府以及萝北、漠河、呼玛三地。民国时期,呼玛被改为县,初期县治设在距离现今县城40公里的旧址。民国四年,县治迁至如今的呼玛县城,并命名为金山镇。
1946年10月,黑河的匪首张伯钧,曾是“国民革命军光复军骑兵23团团长”,在黑河和嫩江的剿匪部队追击下逃入呼玛县境内。张伯钧与鸥浦土匪赵志民勾结,形成了以张伯钧匪部为主、赵志民匪部为辅、并借助部分鄂伦春族人的反革命政治土匪集团。11月中旬,匪军在鸥浦一带策划进攻呼玛县城,分三路兵力进行侵袭。
展开剩余77%张伯钧,自称是国民党光复军骑兵二十三团的团长,之前在嫩江、黑河一带活动,受到了沈重的解放军打击后流窜到呼玛。匪军以鸥浦为据点,骚扰兴隆、兴华和闹达罕一带。这次,张伯钧联合李长友匪部进攻县政府,纠集了120多名匪徒,打算通过伪装成民兵混入县政府,企图从内部破坏新生政权。
1946年11月25日清晨,位于黑龙江畔的呼玛县城被银白色的雪覆盖,青松挺拔,矗立在风雪中,格外苍翠。县人民政府刚成立三个月,县政府前,站着一位英俊的战士,手持钢枪,警惕地守卫着这片新生的政权。
张伯钧指使匪徒伪装成民兵,试图混入县政府内部,解放军战士察觉到异常,隐约听到了雪地上踩踏的脚步声。几分钟后,几名身穿便衣、戴皮帽、束麻绳、背枪的人从西侧接近岗楼。解放军战士凭经验判断出他们有问题。匪徒发现暴露后立刻开枪,解放军迅速回击,子弹飞过,战斗在瞬间爆发。
战斗异常激烈,县政府院内的20多名战士在县长邱北池的指挥下奋力还击。机枪与手榴弹齐发,向土匪阵地压制。炊事班长老刘英勇跃出大门,用两颗手榴弹击毙数名匪徒。剩余的土匪被吓得纷纷逃入草屋。敌人试图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反扑,局势一度非常紧张。解放军仅40余人分布在八个防守点,失去联系的情况下,他们依靠坚韧的意志,成功抵挡住了敌人的第二波进攻。
随着战斗的推进,邱县长不断搜寻失联的战士,终于得知袁宝金排长在增援途中英勇牺牲。邱县长愤怒地表示,要为牺牲的战士报仇,保卫新政权。为确保及时获取支援,战士们争先恐后地请求承担艰巨的任务。中年农民老陈主动请缨,决心带着消息赶往三卡求援。
老陈熟悉路线,冒着严寒和危险,跨上战马,带着手榴弹飞驰而去。尽管路途险峻,江道湿滑,几次摔下马,但他没有放弃,始终心怀“快,时间就是生命”的信念,最终在中午时分抵达三卡。
与此同时,解放军的指战员们继续与匪徒周旋。虽然敌人被打退,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撤退,仍伺机进行反扑。敌人错误地认为解放军不会有增援到来,计划利用夜幕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。然而,正当他们准备实施计划时,三卡的解放军骑兵大队快速赶到,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。
骑兵大队行军仅用八个小时,就赶到了呼玛。当夜幕降临,解放军指挥部已做好准备。骑兵队在南、西两面突然发起进攻,迅速击溃了匪徒的阵地。敌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崩溃,土匪们狼狈逃窜,张伯钧和李长友也急忙带领部下撤退。随着战斗的推进,解放军将敌人的指挥部彻底摧毁,捕获了大量匪徒并缴获了武器和马匹。
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,解放军打死敌人40余人,俘虏9人。可惜的是,解放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,共有6名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。这场战斗不仅捍卫了呼玛的新生政权,也为后来的解放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网配资-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官网-配资网大全-低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